2台服务器集群部署weblogic,两台服务器怎么做集群信息
- 综合资讯
- 2024-10-02 01:40:36
- 4

***:在2台服务器上进行weblogic的集群部署时,需要考虑如何构建集群信息。这涉及到多方面的操作,如在每台服务器上进行相关的配置工作,包括网络设置确保服务器间的通...
***:2台服务器要进行weblogic集群部署,关键在于如何构建集群信息。首先需确保两台服务器网络互通且配置基本环境一致。在weblogic的安装过程中,要在管理控制台中进行相关设置,如配置集群名称、指定集群中的服务器成员等。还需考虑资源分配、共享存储等问题,以保证两台服务器协同工作,实现负载均衡与高可用性,有效处理用户请求并提供稳定的服务。
本文目录导读:
《基于两台服务器的WebLogic集群部署全解析》
在现代企业级应用中,高可用性、高性能和可扩展性是至关重要的需求,WebLogic作为一款强大的Java应用服务器,通过集群部署可以有效地满足这些需求,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在两台服务器上进行WebLogic集群的部署,涵盖从环境准备到集群配置、应用部署等各个方面的内容。
环境准备
(一)服务器硬件与操作系统
1、硬件要求
- 两台服务器,建议具有足够的CPU核心数(如至少四核)、内存(如16GB以上)以及磁盘空间(根据应用需求,至少预留100GB以上用于安装操作系统、WebLogic软件和存储应用数据等)。
- 服务器之间应具有稳定的网络连接,建议采用千兆以太网或更高带宽的网络接口。
2、操作系统选择与安装
- 可以选择Linux或Windows操作系统,以Linux为例,常见的选择如Red Hat Enterprise Linux(RHEL)或者CentOS。
- 在服务器上安装干净的操作系统,按照操作系统的安装向导进行操作,注意设置正确的网络参数(如IP地址、子网掩码、网关等),确保两台服务器能够互相通信。
(二)软件安装包准备
1、WebLogic安装包
- 从Oracle官方网站下载适合操作系统版本的WebLogic安装包,确保下载的版本符合企业的应用需求,并且具有相应的许可证。
2、JDK安装包
- WebLogic是基于Java的应用服务器,需要安装JDK,下载与WebLogic兼容的JDK版本,如Oracle JDK或者OpenJDK,WebLogic 12c及以上版本要求JDK 8或更高版本。
JDK安装与配置
(一)Linux系统下JDK安装
1、解压安装包
- 将下载的JDK安装包(如jdk - 8uXXX - linux - x64.tar.gz)上传到服务器指定目录,opt目录,然后使用以下命令解压:
tar -zxvf jdk - 8uXXX - linux - x64.tar.gz
2、配置环境变量
- 编辑 /etc/profile文件,添加以下内容:
export JAVA_HOME = /opt/jdk1.8.0_XXX
(其中XXX为具体的版本号)
export PATH = $JAVA_HOME/bin:$PATH
export CLASSPATH =.:$JAVA_HOME/lib/dt.jar:$JAVA_HOME/lib/tools.jar
- 保存文件后,执行source /etc/profile
使配置生效。
(二)Windows系统下JDK安装
1、安装过程
- 双击JDK安装包,按照安装向导进行安装,在安装过程中,可以选择默认安装路径(如C:\Program Files\Java\jdk1.8.0_XXX)。
2、环境变量配置
- 在系统环境变量中,新建“JAVA_HOME”变量,值为JDK的安装路径(如C:\Program Files\Java\jdk1.8.0_XXX)。
- 在“Path”变量中,添加“%JAVA_HOME%\bin”。
WebLogic安装
(一)Linux系统下WebLogic安装
1、创建安装用户与组
- 创建一个专门用于安装和运行WebLogic的用户和组,
groupadd weblogic
useradd -g weblogic weblogic
2、解压安装包并安装
- 将WebLogic安装包(如fmw_12.2.1.4.0_wls.jar)上传到服务器,使用以下命令解压并安装:
java -jar fmw_12.2.1.4.0_wls.jar
- 按照安装向导进行操作,选择安装目录(如/opt/Oracle/Middleware),在安装类型选择时,可以选择“WebLogic Server”。
(二)Windows系统下WebLogic安装
1、运行安装程序
- 双击WebLogic安装程序(如fmw_12.2.1.4.0_wls.exe),启动安装向导。
- 在安装过程中,选择安装目录(如C:\Oracle\Middleware),并按照提示完成安装。
集群规划
(一)网络配置
1、IP地址规划
- 为两台服务器分别分配静态IP地址,例如服务器1的IP地址为192.168.1.101,服务器2的IP地址为192.168.1.102。
- 确保两台服务器在同一子网内,并且可以互相ping通。
2、虚拟IP(VIP)配置(可选)
- 如果需要实现高可用性的故障转移功能,可以配置虚拟IP,在两台服务器上设置共享的虚拟IP地址,如192.168.1.100,通过集群软件或者操作系统级别的高可用性功能来实现虚拟IP在两台服务器之间的切换。
(二)WebLogic集群架构
1、管理服务器(Admin Server)
- 可以选择将管理服务器部署在其中一台服务器上,例如服务器1,管理服务器负责管理集群中的各个受管服务器(Managed Server),包括配置管理、应用部署等功能。
2、受管服务器(Managed Server)
- 在两台服务器上分别部署受管服务器,受管服务器是实际运行应用程序的服务器实例,在服务器1上创建受管服务器MS1,在服务器2上创建受管服务器MS2。
WebLogic集群配置
(一)创建管理服务器
1、启动WebLogic配置向导
- 在安装WebLogic的服务器1上,进入WebLogic安装目录下的common/bin目录,运行config.sh
(Linux)或者config.cmd
(Windows)启动配置向导。
2、配置管理服务器参数
- 在配置向导中,选择“创建新的WebLogic域”,然后输入域名称(如MyDomain)。
- 在“管理员账户”页面,设置管理员用户名和密码。
- 在“服务器启动模式”页面,选择“开发模式”或“生产模式”,根据实际需求选择,生产模式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性能优化。
- 在“配置管理服务器”页面,设置管理服务器的名称(如AdminServer)、监听地址(可以设置为服务器1的IP地址192.168.1.101)和监听端口(如7001)。
(二)创建受管服务器
1、登录管理控制台
- 启动管理服务器后,通过浏览器访问管理控制台,地址为http://192.168.1.101:7001/console,使用管理员账户登录。
2、创建受管服务器
- 在管理控制台中,选择“环境”->“服务器”->“新建”。
- 在服务器名称中输入受管服务器名称,如MS1(在服务器1上)和MS2(在服务器2上)。
- 设置受管服务器的监听地址分别为对应的服务器IP地址(192.168.1.101和192.168.1.102),监听端口可以使用默认值或者自定义(如8001和8002)。
- 在“服务器启动”选项卡中,设置受管服务器的启动参数,如内存分配等。
(三)配置集群
1、创建集群
- 在管理控制台中,选择“环境”->“集群”->“新建”。
- 输入集群名称(如MyCluster),并设置集群的相关参数,如消息传递模式(默认的unicast模式或者根据需要选择multicast模式)。
2、将受管服务器添加到集群
- 在管理控制台中,分别选择受管服务器MS1和MS2,在“常规”选项卡中,将“集群”属性设置为MyCluster,将受管服务器添加到集群中。
应用部署
(一)准备应用程序
1、开发应用程序
- 使用Java开发工具(如Eclipse或IntelliJ IDEA)开发企业级Java应用程序,确保应用程序遵循WebLogic的部署规范,例如应用程序的目录结构、配置文件等。
2、打包应用程序
- 将开发好的应用程序打包成EAR(Enterprise Archive)文件或者WAR(Web Archive)文件,对于包含多个模块的企业级应用,通常打包成EAR文件。
(二)部署应用到集群
1、通过管理控制台部署
- 登录到WebLogic管理控制台,选择“部署”->“安装”。
- 在弹出的“安装应用程序助理”中,选择要部署的EAR或WAR文件的路径。
- 在“目标”选项中,选择之前创建的集群MyCluster,将应用程序部署到集群中的所有受管服务器上。
- 按照部署向导的提示完成应用部署,包括设置应用的启动顺序、依赖关系等参数。
集群测试
(一)负载均衡测试
1、使用测试工具
- 可以使用JMeter或者LoadRunner等负载均衡测试工具。
- 配置测试工具,设置并发用户数、请求类型(如HTTP请求)等参数。
- 向集群的虚拟服务地址(如果配置了虚拟IP)或者其中一个受管服务器的地址发送请求,观察请求在两台受管服务器之间的负载均衡情况,在JMeter中,可以创建多个线程组,每个线程组模拟一定数量的并发用户,然后查看统计结果,确保请求能够均匀地分配到两台服务器上。
(二)故障转移测试
1、模拟服务器故障
- 在运行的集群中,手动停止其中一台服务器上的受管服务器(如在服务器1上停止MS1)。
- 通过测试工具继续发送请求,观察请求是否能够自动转移到另一台服务器(服务器2上的MS2)上,并且应用程序能够正常运行,没有出现中断或者数据丢失的情况。
安全配置
(一)用户认证与授权
1、配置用户认证机制
- 在WebLogic管理控制台中,选择“安全领域”,可以使用默认的安全领域(如myrealm)或者创建新的安全领域。
- 在安全领域中,配置用户认证方式,如基于数据库的认证、LDAP认证等,如果选择基于数据库的认证,需要配置数据库连接池,将用户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,并设置相应的查询语句来验证用户身份。
2、授权策略
- 定义用户和角色的授权策略,为不同的用户角色(如管理员、普通用户)设置不同的权限,如对应用程序的访问权限、对管理控制台的操作权限等,可以通过在WebLogic的安全策略配置界面中创建访问控制列表(ACL)来实现授权。
(二)网络安全
1、防火墙配置
- 在服务器的防火墙上,开放WebLogic所需的端口(如管理服务器的7001端口、受管服务器的监听端口等),同时限制不必要的端口访问。
- 可以设置防火墙规则,只允许特定的IP地址段访问WebLogic服务器,提高网络安全性。
2、SSL配置
- 为WebLogic服务器配置SSL证书,实现安全的通信,在管理控制台中,可以通过“环境”->“服务器”->“服务器名称”->“SSL”选项卡来配置SSL。
- 可以选择生成自签名证书或者导入由权威CA颁发的证书,确保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加密。
性能优化
(一)JVM调优
1、内存参数调整
- 在受管服务器的启动脚本(如startWebLogic.sh或者startManagedServer.cmd)中,调整JVM的内存参数,可以增加堆内存大小(通过 -Xmx和 -Xms参数),根据服务器的内存容量和应用的内存需求进行合理设置。
- 可以调整其他JVM参数,如垃圾回收器类型(如选择G1垃圾回收器 -XX:+UseG1GC),以提高JVM的性能。
(二)WebLogic配置优化
1、线程池调整
- 在WebLogic管理控制台中,调整受管服务器的线程池参数,可以增加线程池的大小,提高服务器的并发处理能力,可以设置线程池的队列长度、空闲线程超时时间等参数。
2、数据源优化
- 如果应用程序使用数据源连接数据库,优化数据源的配置,可以调整数据源的连接池大小、最大等待时间、最小空闲连接数等参数,提高数据库连接的性能和可靠性。
十一、结论
通过在两台服务器上进行WebLogic集群的部署,我们可以实现企业级应用的高可用性、高性能和可扩展性,从环境准备、集群规划、配置到应用部署、安全配置和性能优化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精心设计和实施,在实际应用中,还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和业务场景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,以确保WebLogic集群能够稳定、高效地运行企业级Java应用程序,随着技术的发展,还可以进一步探索WebLogic与容器技术、微服务架构等新兴技术的融合,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zhitaoyun.cn/114453.html
发表评论